有的时候大脑是不能控制身体的,比如一瞬间的走神,比如离别时的热泪盈框。这样的时候,是什么在控制身体呢?条件反射?惯性?或者说,人其实是多线程的运作体系,在走神的时候,一条线程出现死机,另一条还在执行任务。而这两条线程中,前一条是理智思维,还有一条是每个动物身上都有的本能。
但是走神的时候思维走到哪里去了呢?根据物质守恒定律,他没道理消失的无影无踪啊?但是为什么就是有那么几秒是完全没有记忆的,好像丢失了一样呢?物质守恒定律一定有问题。即使走神这个事情只是发生在个别脱线的同学身上,这个定律也是有问题。除非记忆不是物质。那么记忆是物质嘛?
莫非记忆真的是物质,所以会被擦掉,出现失去记忆这种情况。但是它又是以什么形式写在大脑里的呢?记忆写入大脑的那种形式又是怎样能再被调用出来变成思维和喜怒哀乐的呢?这些其实就是符号的累积吧。各个不同地区的人使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类似的情感,我们用”你好“,他们用"hello",语言就是这种表达形式,”好“这个音使人舒畅,”坏“这个音让人皱眉,由于现代人过于熟练的使用语言,因此反而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以前一直不理解这句话,想象不出,如果我去登庐山,在山上肯定也知道个大概啊,怎么可能不识真面目呢?原来问题是在这里,这句话只是想用简单的比喻来说明这个这么复杂的问题,这个就好像盲人摸象的意思一样。但是这种过于直观的比喻也可能使读者忽略其中这么复杂的意思吧。没有学习过乐器的话,会比较难理解这种感受,就是当人一直弹奏音乐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就会听不到音乐了,听到的只有一个一个的音符,因为演奏者执着于去构成旋律,记忆那些构成旋律的符号,而无暇顾忌去欣赏旋律,但是当他熟练到不用记忆那些音符,而去欣赏旋律的时候,又会由于太熟悉构成旋律的音符而还是不能以平常心去享受旋律。语言则相反,在我们学习语言的时期,记忆是模糊的,等到语言成为了大脑储存记忆的形式的时候,如何学习语言的记忆已经没有了,所以能很方便的使用语言来交流,享受语言的流畅。但同时,自然也就忘记了每个字其实只是一种符号,一个音符。如果这样想的话,儿童时期的人和成年人的大脑和身体结果完全是不同的漏?确实,不管是体型还是能力都不同,儿童事情学习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从无到有,但是成人之后再学习一门语言真是超难。而体型也是很大不同,儿童的手和脚的长短比例和成年人的相差非常多,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也差很远,人长大之后还要变身发育,感觉人莫非也是两栖动物那样是个小蝌蚪变青蛙前后判若两人的东西?
太复杂了,写不下去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